首页
ꄲ
燃气企业仍受气价倒挂压力之苦,寒冬来临气代煤项目如何持续推进?
2024-12-06 11:50
自2017年全国两会党中央、国务院正式提出“蓝天保卫战”的概念以来,北方冬季清洁取暖“气代煤”“电代煤”作为核心举措为雾霾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。但是由于天然气定价机制以及冬夏用气量差异较大的原因存在,大力推行“气代煤”的华北地区的燃气企业经营状况却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,尤其是农村地区。
庞大的“气代煤”项目背后需要政府和燃气企业的大量投入,红线内的燃气管网设施在政府补贴后不足部分由燃气企业承担,取暖设施也由政府全额补贴。自2019年门站气价上涨后,燃气公司气代煤项目不得不倒挂经营。既要满足于冬季供暖的公共利益需求,又要维持燃气企业的正常经营,这背后反映的是国内天然气价格“计划”与“市场”双轨制的天然矛盾,以及上下游企业、终端用户之间复杂难解的利益平衡。
燃气企业若自身难保,涉及用户供暖的公共利益也难以充分保障。因此华北地区多家气代煤燃气企业与政府签订了保供协议,明确了政企双方在气代煤项目供应保障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。具体内容包括双方约定属地政府对企业购销气价倒挂进行补贴,补贴款按双方约定时间节点分批落实到位,同时约定属地政府进行优质气源协调、推动气价联动疏导企业购气和运营成本;燃气企业则需承担气源稳定、安全运营等责任。
不过,保供协议的兜底补贴需要依托于大量政府财政,这也并非长久之计。要落实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,降低气价倒挂程度和政府资金补贴压力。同时也要打破现有的气源分配机制,降低燃气企业采购成本,从而实现华北地区气代煤项目的可持续发展。
来源:第一财经(作者:郭霁莹)、天然气与法律
原标题:《气价倒挂,燃气公司亏本经营,华北农村气代煤居民如何安稳过冬|产地直击》